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血液、体液检验的临床意义

2008年04月24日 16:59  

一、白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

1、白细胞生理变化:初生儿白细胞较高;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,活动和进食后较高;早晨较低,下午较高;一般的体力劳动、冷热水浴、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,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,而剧烈运动、剧疼、激动和妊娠时可使白细胞显著增多;因此,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,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。

2 、白细胞病理变化:急性感染化脓性炎症,中毒(尿毒症、糖尿病酸中毒),急性出血、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,某些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晚期白细胞数增高。某些传染病(伤寒、疟疾等),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,某些血液病、过敏性休克、恶病质、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白细胞数降低。

3、白细胞分类结果异常

(1 )中性粒细胞 急性感染化脓性炎症,中毒(尿毒症、糖尿病酸中毒)、急性出血、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中性粒细胞增加。某些传染病(伤寒、疟疾等)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,某些血液病、过敏性休克、恶病质、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。

(2)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、百日咳、传单、水痘、麻疹、结核病等淋巴细胞增加。免疫缺陷病,丙种球蛋白缺乏症,淋巴细胞减少症,放射病等淋巴细胞减少。

(3)单核细胞 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,疟疾,单核细胞性白血病,急性感染恢复期等单核细胞增多。

(4 )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疾病、皮肤病、寄生虫、血液病、猩红热、X线照射后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。伤寒、副伤寒,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。

(5 ) 嗜碱性粒细胞 慢粒、脾切除后、恶性肿瘤、严重传染病、败血病、中毒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。

二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(Hb

1、红细胞

(1) 、红细胞增多 剧烈呕吐、严重腹泻、大面积烧伤、大量出汗、多尿和水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红细胞相对增多。慢性肺心病、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,慢性一氧化碳中毒,登山病等红细胞绝对增多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(7-10)×1012/L。

(2) 、红细胞减少 妊娠中晚期、3个月的婴儿至15岁的儿童、老年人红细胞生理性减少。再障、骨髓纤维化、地贫、巨幼贫、溶贫、PNH、异常血红蛋白病,慢性失血等红细胞病理性减少。

2、血红蛋白(Hb血红蛋白的增减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的增减意义相似,但更能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。Hb的减少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成正比,一是在小红细胞贫血时,Hb减少的程度较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更为明显,如DIA、消化性溃疡、肠息肉、痔疮、月经过多、钩虫病等慢性反复出血等;二是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,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Hb减少更为明显,如巨贫及肝硬化性贫血等;三是在大出血时,Hb减少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相一致,如消化道大出血,再障、纯红再障。

三、血小板

(1 )、血小板增多 急性大出血及溶血后、真红、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、慢粒、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等。

(2)、 血小板减少 再障、急性白血病、急性放射病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脾功能亢进症和进行体外循环式,DIC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。

四、红细胞沉降率

(1)血沉加快,生理性血沉加快。见于幼儿生理性贫血,孕妇和产妇(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,主要是因纤维蛋白原增高和HCT减低所致)和老年人。饭后较空腹血沉加快,可能与饭后血脂含量较高有关。剧烈运动和热水浴也可使血沉加快。病理性血沉加快。急性炎症时,血中急性反应物质增加。其中α1抗胰蛋白酶、α2巨球蛋白、C反应蛋白、纤维蛋白原等都能促进红细胞呈缗钱状聚集,使血沉加快。慢性炎症(如结核病)时,血中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增高,使血沉加快。一些疾病,如风湿、类风湿病等,当疾病复发或活动期时,血沉加快。组织损伤: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血沉加快。心肌梗塞3—4天血沉加快,并持续1-3周。恶性肿瘤患者血沉可加快。

(2)血沉正常

一些疾病,如风湿、类风湿及结核病等处于静止期时血沉则正常,故动态观察血沉变化有助于监测病态发展和估价预后。心绞痛患者血沉则正常,由此血沉可用于监测病程3—4天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辅助诊断。单纯性良性肿瘤时血沉正常,可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。

五、凝

1、凝血酶原时间(PT

凝血酶原时间(PT)延长,见于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Ⅹ缺乏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。DIC及原发性纤溶症、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。循环血液中有抗凝物质,如肝素,FDP以及抗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Ⅹ的抗体存在等。凝血酶原时间(PT)缩短。先天性V因子增多。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。长期口服避孕药。

2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

活化部分凝血活酶(APTT)时间延长。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Ⅷ、Ⅸ、Ⅺ缺乏症,部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。严重的凝血酶原,因子Ⅴ、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。循环血液中有抗凝物质,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,狼疮抗凝物质等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(APTT)时间缩短。高凝状态,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,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以及凝血因子的性增高等。血栓性疾病:如心肌梗死、不稳定性心绞痛、脑血管病变、糖尿病伴血管病变、梗死、静脉血栓形成、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以及严重的灼伤等。

3、纤维蛋白原(FIB

纤维蛋白原(FIB)增高,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酸中毒、急性肾炎和尿毒症。动脉粥样硬化。妊娠晚期和妊高症。急性传染病、结缔组织病、轻型肝炎。放射治疗后、灼伤、骨髓瘤、休克、外科大手术后。败血症、急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。纤维蛋白原(FIB)减少。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病。重症肝炎、肝硬化。蛇毒治疗(如抗栓酶、去纤溶酶)和溶栓治疗(UK、T-PA)。

4、凝血酶时间(TT

主要为凝血酶时间(TT)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或功能降低,如低纤维蛋白原血症、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。肝素增多或类肝炎抗凝物质存在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肝病、肾病等。见于FDP增多。D-二聚体多见于D-二聚体(D-Dimer)增高,见于继发性纤溶,深静脉血栓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、心肌梗死、冠心病、肺栓塞等疾病时可增高。妇女先兆子痫、冠心病、肝脏疾病、慢性肾炎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。产后、恶性肿瘤、手术等。

六、血流变

1、全血粘度

(1)血液粘度降低

病理性低粘血综合症 首先见于一些出血性疾病。此外,尚有一些疾病也表现为低粘血症,例如:贫血症、尿毒症、肝硬化腹水、晚期肝癌、急性白血病,出血性脑中风,上消化道出血、鼻出血、出血性休克等。

生理性低粘血症 如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中、后期。

(2)血液粘度增高 见于缺血性脑中风、心肌梗塞、心绞疼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、动脉硬化性栓塞、雷诺氏症等中央和外周血性等疾病。

2、血沉

(1)生理性加快 月经期和妊娠三月后等情况下,可使血沉加快速。

(2) 病理性增快 绝大多数亚急性或慢性感染、恶性肿瘤以及具有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(如心肌梗死,胶原组织病等)、贫血等。而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实验,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,在临床上血沉主要用于:观察结核病和风湿热的病情变化,血沉加速,表示病情伏法和活跃,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,血沉也逐渐恢复。在诊断上亦作为参考。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,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,胃癌和胃溃疡,盆腔癌性包块和五并发症的卵巢囊肿等的鉴别。多发性骨髓瘤病人,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,血沉加快非常明显,血沉可作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

3、红细胞压积

(1)红细胞压积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肺源性心脏病、心力衰竭、先天性心脏病,高山病、烧伤和脱水等。

(2) 红细胞压积降低 贫血、白血病、晚期肿瘤、尿毒症和肝硬化腹水等。

(3) 红细胞压积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增高,血液粘度相应升高;反之,血液粘度降低。

4、血小板聚集

(1)血小板聚集率升高 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,如心肌梗死,心绞痛,原发性高血压、冠心病、高脂血症、缺血性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综合症、甲肝、脾切除、肿瘤等。

(2)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血管性假血友病、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、流行性出血热、肺心病、肝硬化、慢性肾衰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

5、纤维蛋白原参见凝血

七、尿液常规

1、尿液颜色近于无色多见于大量饮水、尿崩症、糖尿病、精神性多饮多尿症、肾硬化等,且均伴多尿。如尿量少颜色反很淡,提示肾功能不良。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(丝虫病等)、脓尿(泌尿系化脓感染)、脂肪尿(骨折、糖尿病),大量盐类(磷酸盐、尿酸盐、碳酸盐尿)。黄褐色、黄绿色、棕绿色尿见于肝细胞性、阻塞性黄疸,服用大黄、番泻叶(在酸性尿中)。棕色、棕黑色尿见于:尿路出血(在酸性尿中)、尿黑酸尿、黑色素瘤、服用酚、左旋多巴、来苏、甲酚,苯肼等。淡红、粉红、红色、棕色、紫红见于血尿(肾结核、急性肾炎、泌尿系肿瘤等),血红蛋白尿(严重挤压伤等),卟啉尿(血卟啉病等)。黄色、橙黄色见于饮水少、尿浓缩、尿热病、失水及其他代谢增高疾病。

2、尿液浊度正常尿浑浊的主要原因是因含有结晶(由于PH改变或温度改变后形成或析出的),尿中含有大量上皮细胞、粘液丝也可使尿浑浊。病理性浑浊可因尿中含有白细胞、红细胞、粘蛋白及细菌等所致。丝虫病、淋巴管破裂、肾病也可使尿呈现乳糜状浑浊。

3、尿液PH

生理性变化 尿液PH易受饮食的影响,进餐后及生理性活动及药物等也影响尿液PH的测定。病理性变化,尿PH减低(酸性尿)酸中毒、慢性肾小球肾炎、发热、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;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、痛风、低血钾性碱中毒等;其他如白血病、呼吸性酸中毒等。尿PH增高(碱性尿)碱中毒、严重呕吐、尿路感染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。

4、尿液比重

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,见于急性肾炎、急性肾衰少尿期及一些肾前性少尿疾病中,蛋白尿、糖尿病、高热、心功能不全等。尿比重减低表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,见于尿崩症、急性肾小管坏死、慢性肾炎、和急性肾衰多尿期等。

5、尿液蛋白

生理性蛋白尿或无症状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机体内、外环境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生理反应性增多所产生的尿蛋白。分为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(直立性)蛋白尿。病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因器质性病变,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而言。导致蛋白尿的原因很多,通常可归纳为以下5种:肾小球性蛋白尿、肾小管性蛋白尿、混合性蛋白尿、溢出性蛋白尿和组织性蛋白尿。

6、尿液葡萄糖

生理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,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。主要见于:饮食性糖尿,应急性糖尿和妊娠性糖尿。病理性糖尿病理性糖尿见于:真性糖尿、肾性糖尿和其他糖尿。尿液酮体健康人尿液酮体定性试验呈阴性。尿液中出现酮体,大概分为以下4种情况: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非糖尿病性酮症、中毒(如氯仿、乙醚麻醉后、磷中毒等)和药物影响(服用降糖灵时,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,可出现血糖正常,尿酮体阳性的现象)。

7、尿液胆红素

胆红素定性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(病毒性、中毒性肝炎)及阻塞性(胆石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)黄疸。

8、尿液尿胆原

健康人尿液尿胆原定性试验呈弱阳性,其稀释度在1:20以下。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。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时。

9、尿液亚硝酸盐

尿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,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:感染的细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、食物中含有适量的硝酸盐和尿液标本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,并排除药物等干扰因素,此实验诊断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符合率为80%,反之呈阴性结果。因此本试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;同样,亚硝酸盐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是泌尿系统感染,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现假阳性,应结合其他尿液检查结果综合分析,得出正确的判断。

八、尿液沉渣

1、红细胞

红细胞数量的增多见于肾炎、膀胱炎、肾结核、肾结石等。动态观察患者尿红细胞数量的变化,确定患者的治疗 和预后判断。仪器提供红细胞形态相关信息,对鉴别血尿来源具有一定的过筛作用,肾小球病变时,仪器会提示非均一红细胞信息。在排除菌尿、尿渗量≤700mOsm/l及PH≥7的情况下,仪器提供非均一性红细胞信息,可作为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依据。

2、白细胞与细菌

仪器检测白细胞数增多时,有助于对泌尿系统的感染、膀胱炎、结核、肿瘤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。通过动态观察患者尿白细胞数量的变化,确定患者的治疗 和预后。尿液中同时有白细胞及细菌数增高时,多诊断为泌尿系感染。仪器特殊的检测原理,可作为泌尿系急、慢性感染的诊断依据,当WBC>10/ul且FSC强而FI弱,多为急性泌尿系感染,反之即为慢性泌尿系感染。仪器可定量报告细菌数量,但不能鉴别细菌的种类,需做细菌培养确定诊断。

3、上皮细胞

有少量上皮细胞,见于正常人上皮细胞数量增多,仪器仅能给出上皮细胞的定量结果,需结合人工镜检确定诊断。

4、管型

少量透明管型,见于正常人。管型数量增多,仪器仅能区分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,需结合人工镜检确认管型种类。

5、其它

仪器提示有类酵母细胞(YLC)、结晶(X’TAL)和精子(SPERM)的信息时,红细胞结果的可信度降低。患者尿液电导率长期偏高时,表明尿液中存在大量已形成结石的电解质,应警惕发生结石的可能。

九、精液检验

1、精子活力减低时,见于男性不孕症。

2、精子活力与活动力降低影响受精率。主要见于精索静脉曲张、静脉血回流不畅、睾丸组织缺氧等;生殖系非特异性感染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。

3、精子数量降低时可见于:精索静脉曲张、先天性或后天性睾丸疾病,如睾丸畸形、萎缩、结核、淋病、炎症等;输精管或精囊缺如、重金属损害,如铅、镉中毒或放射性损害;某些药物,如抗癌药等长期服用棉酚;50岁以上男性精子数逐年减少。

4、精子形态异常见于:感染、外伤、雄激素变化或化学药物及遗传因素有关;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、精索静脉曲张、重金属如铅、汞、砷、放射性物质等均可造成精子的形态异常。

十、粪便

1、白细胞主要指中性粒细胞

正常时无或偶见白细胞,肠炎时白细胞少于15个/HPF,菌痢时可见多量白细胞且胞体肿大,吞有异物残渣,成为吞有异物的小吞噬细胞。过敏性肠炎,肠道寄生虫病时,粪便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。

2、红细胞

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(如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、结肠癌等)或出血时红细胞可见。阿米巴痢疾粪便中红细胞远多于白细胞,且成堆存在,并可见到红细胞碎片,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较白细胞少见,且分散存在,形态正常。

3、巨噬细胞(大吞噬细胞)

为一种吞噬较大异物的大单核细胞,在细菌性痢疾及直肠炎时均可见到。胞体较中性粒细胞大,核形多不规则,胞浆常有伪足样突起,常吞有颗粒及细胞碎片等。

4、肠粘膜上皮细胞

正常粪便中见不到。炎症时可增多呈卵圆形。

5、肿瘤细胞乙状结肠癌,直肠癌病人的血性粪便及时涂片染色可找到成堆的癌瘤细胞。

6、淀粉颗粒

正常粪便中偶见淀粉颗粒。粪便中出现大量淀粉颗粒见于消化功能不良,腹泻,慢性胰腺炎,胰腺功能不全等。

7、脂肪小滴

正常人粪便中少见。粪便中的脂肪增多,可见于急慢性胰腺炎,胰头癌,吸收不良综合征,儿童腹泻,阻塞性黄疸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。

8肌肉纤维

肌肉纤维少许见于正常人。肌肉纤维增多时见于肠蠕动亢进,腹泻或蛋白质消化不良等。

9结缔组织

正常人结缔组织少见。结缔组织增多见于胃蛋白酶缺乏症,腹泻等。

10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

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少许见于正常人。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增多见于胃蛋白酶缺乏症,肠蠕动亢进,腹泻等。

11寄生虫检见虫卵及寄生虫如蛔虫卵、钩虫卵、鞭虫卵、蛲虫卵、华枝睾吸虫卵、血吸虫卵、姜片虫卵和带绦虫卵等;阿米巴原虫及滋养体、包囊体、隐孢子虫及其他囊体、鞭毛虫和纤毛虫及包囊体等是直接和可靠的诊断肠道寄生虫的方法。

12隐血试验

隐血阳性常见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(呈间断阳性),消化道癌症早期隐血阳性可达20%,晚可达95%(呈持续阳性)。隐血阳性亦可见于出血热早期。

(编写人:检验科 李玲、范云、詹颉、 解娟)

上一条:陕西省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学术讲座通知 下一条:检验科“检验报告”领取须知

关闭

医院主站设为首页加为收藏
陕西省人民医院版权所有
电 话:029-85251331传 真: 029-85236987 E-Mail:spphyzxx@163.com
地 址:西安市友谊西路256号 | 邮 编:710068